OpenWrt路由器通过CLI命令修改Wifi无线设置

我爸菜园子怕别人偷菜让我帮忙给装一个监控,这样有人进入就会报警,并且实时可以看到菜园子情况。 平房没有网络我打算给那里放一个CPE,插一张副卡用来给监控提供网络。手头有一个之前帮忙测评用的工程版CPE,想着物尽其用,设置了一下发现不能改变SSID,可能是工程版原因软件还不完善,也凑合着能用可是特别挑战我的强迫症。由于我知道这个CPE的固件是通过OpenWrt魔改过来的,于是我尝试能不能通过命令的方式来改一下SSID,结果还真做到了。这里简单记录一下步骤: 首先打开NRadio的ssh开关,浏览器打开: http://192.168.66.1/cgi-bin/luci/admin/system/security 然后使用uci命令来修改OpenWrt的网络设置。可以先用uci show network 和uci show wireless来看下当前设置: 从中可以看到我们比较关心的是wireless.wlan0.ssid=NRadio-0CBE-2.4G 和wireless.wlan1.ssid=NRadio-0CBE这两项,这和网页里看到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网页配置端由于未知bug修改不了。我在这里尝试用uci命令修改: 然后保存更改: 重启后生效。 Reference:https://blog.csdn.net/qq_35718410/article/details/53113894

OpenWrt路由器通过CLI命令修改Wifi无线设置 Read More »

果敢表达 Assertiveness

在吴老师的《果敢表达》课程中真是有很多的反思和收获,把很理论的东西讲透彻说明白,很不容易一件事,尤其这种心理上人际关系等很飘渺的话题上更甚,而这门课却真的做到了,三天时间不枯燥不无聊,也没有拗口脑洞的理论去烧脑,循序渐进如沐春风地就跟着老师把这个体系逐步在脑中建立了起来,虽然回到现实中遇到的事情会更复杂各种利益无数的忧虑更加盘根错节,但是脑中有了框架后就能够知道怎样内观自己的情绪,以及应该怎样去应对目前的处境。理论了解到实际运用还有很多路要走,可是我知道了让自己变果敢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直停留在被情绪牵着走的处境中。这门课让我重新思考全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更多的是对自己进一步的认知,这是意料之外,但是是让我惊喜且珍惜的收获。

果敢表达 Assertiveness Read More »

我的家庭影音库

买了个大电视,想着周末宅在家看看剧多爽啊。虽然也有NAS也用了好久了,可好长一段时间电视与NAS之间还是用的U盘,或者是SMB读盘,每次都挺繁琐的,并且也十分的不优雅,可以犯懒一直就这么将就着。最近看《XXX》很想在通勤的路上用手机看家中我NAS里边的资源,于是周末痛下决心将我的影音库搞搞好。 我的整体方案如下: 宽带:移动1000M下行,100M上行,Native IPv6 Router: ASUS RT-AX86U NAS:Synology DS920+ Data Source:byr.pt Download tool:qBittorrent 客户端硬件:iPhone,iPad,Android TV 客户端软件:Infuse,Kodi + Jellyfin plugin 服务端软件:WebDAV,Jellyfin Server 由于有整备资源挂pt以及在外边有访问回来的需求,路由器桥接并拥有公网IP是很多需求的前提。在我所在的城市尤其XXXX是个大内网,IPv4是极稀缺的资源,这个基本别想了,不过还好IPv6已经很成熟了,观察使用了很多年,除了极个别老式路由器的WiFi还不支持,其余大多数的地儿都有IPv6接入了。对于我而言,将光猫改成桥接,然后路由器端设置好PPPoE拨号,关于IPv6再简单设置下,就差不多OK了。 可以通过电脑连上路由器,通过http://test-ipv6.com/ 来看下是否IPv6连接正常,或者直接通过群晖控制面板,看下是否能拿到一个正确IPv6地址。 这些都OK后需要解决一个数据源的问题,这块儿就得各显神通了,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我说下我用到的工具,主要数据源来源于pt,同时需要NAS长时间挂机刷积分。群晖自带的Download Station内置Transmission就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可看很多帖子说这个用着很烂,都在说通过Docker自己安装的qBittorrent才好用并且在上传方面也抢流量神器。我一开始使用的是Downlaod Station,这次要好好整备一下,于是就安装了Docker版本的qBittorrent。各种配置其实挺繁琐的,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相对比,没感觉明显的在上传方面有天翻地覆的差别。用户界面上也就那样,没感觉好太多。唯一我觉得相对比较方便的就是当资源下载完毕后,软件支持更改储存路径,这有利于我们之后对于电影以及剧集的分类管理,以及一些同一类的影片统一管理。在Download Station中只能设置一个统一的下载文件夹,不能分类,也不能下载后移动分类,当后期资源库数量多了就不太方便了,尤其想保种刷上传情况下。两个工具我都用了够长时间,个人建议如果不是特别极致的发烧友,打算弄一个特别牛逼的家庭影音库的话,多数情况下Download Station就够了,qBittorrent很繁琐增益也没想的那么高,不太值得。 另外有一点提醒,在Download Station中一些设置需要改一改,默认的是不行的容易上传没速度,在pt网站拿不到积分。 资源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开始处理客户端问题。我陆陆续续尝试了很多,比如TV原生的资源管理器读取SMB资源,Kodi连接NAS然后加各种插件刮削等等,最终选择了Infuse和Kodi+Jellyfin组合这种形式,其中Infuse用在苹果生态中,效果简直是太赞了,不管是用户UI,设置复杂度,使用便捷度以及视频海报刮削质量,可以说都是一流,试过的其他的工具根本没法比。在NAS的服务端设置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安装WebDAV插件,基本上不用怎么设置,根据默认直接运行就OK。 就如上文提到我有外出访问家中NAS资源的需求,所以我们还需要再设置以及确认一下我们DDNS有没有设置完毕,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路由器重启IP改变。群晖真的是特别的用户友好,在控制面板外部访问中,我们就可以使用群晖的免费服务,来设置一个固定域名,用于之后对这台NAS的连接。刚刚也提到我用的移动宽带没有IPv4只有IPv6,所以在设置中我只开启了后者。 群晖给的DDNS域名已经很好记了,我想更好记一点,于是我在这CNAME将我的一个域名设置成群晖DDNS域名的别称,更简单了。 接下来想外部访问,还需要在路由器设置一下防火墙端口,是从外界可以连入。IPv6这对于路由器有了一定的要求,有一些老旧的或者低端的不能开启IPv6或者不能设置防火墙参数,这就凉凉了。pt上传刷积分另外一个必要前提条件也是公网端口并可连入,所以建议在路由器上多留一些预算,搞个好点儿的。下图是我的路由器中关于IPv6的防火墙配置。其中本地IP是NAS获取到的地址,通信协议根据自己用到的工具不同而不同,比如我的话,16881和5999是pt相关,5006是WebDAV,8096是Jellyfin后边Android TV用到,5000和5001是群晖自己管理页面用到的。 接下来就是对于Infuse移动端的设置了,真的是极其的简单,可以说就4个内容:域名,用户名,密码和端口。 连接成功就开始进行刮削海报建立视频库了,耗时取决于视频的数量。刮削完毕在首页就可以看到颜值超高的家庭影音库了。我尝试了用手机流量,以及另外一个宽带的WiFi来观看,那真叫一个丝滑,画质及其清晰的同时,一丁点卡顿也没有。这可能受益于我家中NAS上传带宽有100M,手机5G下载速率也很给力的原因。另外客户端不仅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离线下载的手机,可以节约流量或者下载到平板中,真的是很方便。 在iPad端也是无可挑剔的优雅美观。 剩下一个大电视是Android系统,我之前尝试Kodi挂载SMB,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刮削,比如路由器魔法,免Host插件,豆瓣插件等等等等,效果都很差,不可接受的地步,于是最终投入了Jellyfin的怀抱。首先我们需要在NAS安装服务端,很多帖子提到建议安装Docker版本的Jellyfin,鉴于现在国内Docker官网上不去了,在NAS中安装Docker难度瞬间提高,我尝试使用套件中心社群版的Jellyfin,很流畅很好用的,只需要简单点击几下即完成安装。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在安装完毕Jellyfin并运行后,第一次要设置媒体库地址但是看不到我在NAS中的文件夹,查了一些资料得知是插件没有相应的文件夹权限,按照下边截图操作一下解决问题:共享文件夹–>编辑–>权限–>系统内部用户账号–>sc以及Jellyfin相关的用户–>授予可读写。 在电视端也需要有相应的配置,是一个Kodi的插件。看Jellyfin官网有两种不同的插件可供选用,第一种叫做 Jellyfin for Kodi,其特点是安装好后,影片出现在原生的Kodi媒体库中,用户体验上和之前Kodi自己加载媒体库没有任何区别。另外一个叫做JellyCon,看介绍说安装好后查看影片是在打开插件的目录下。我安装的第一种,用起来体验很不错,比Kodi原生的效果强太多了。但是安装步骤还是挺繁琐的,需要在Kodi下进行很多的操作。有需要的小伙伴还是根据官网最新的介绍步骤一步一步走,官网讲解的很详细清晰的。 https://jellyfin.org/docs/general/clients/kodi/ 另外Jellyfin是有Android 原生的apk的,UI颜值也很高,很易用。但是我在我的电视上遇到声音画面会逐步不同步的现象,很影响体验,所以最终我选择了Kodi + Jellyfin for Kodi plugin。小伙伴可以先试下Jellyfin官方apk本身,如果没有声音画面不同步现象的话,建议就直接用这个就OK了,效果不比我的那个方案差。 Jellyfin和WebDAV+Infuse方案有个很大的不同是WebDAV+Infuse服务端即NAS只负责文件传输,所有解码工作是放在可客户端也就是Infuse里。理论上节约NAS资源但是使用更多的手机或者平板的算力。而Jellyfin的话服务端可以与客户端协商,若不需要转码可以原画传输,若客户端能力比较弱比如手机屏幕小,那么Jellyfin在服务端NAS上会将视频转码成客户端最佳的格式和尺寸后再传给客户端。默认情况下Jellyfin使用CPU来做这个转码步骤,细心的同学可能就会观察到默认配置下当使用Jellyfin播放时候NAS的CPU占用率特别高,几乎一直保持90%以上。互联网很多教程来设置基于Docker的Jellyfin打开硬件加速的方法,由于我是通过套件中心下载的,没有那些教程中的设置选项,我尝试了直接发现可以直接在基于套件中心的Jellyfin下打开硬件加速,更简单,只需要将以下几个勾选,然后重启Jellyfin就OK了。我的理解基于套件中心的软件默认就是高权限的。 为了更加清晰明了对比差异,我分别在关闭以及开启转码硬件加速的情况下,观察了CPU的占用率,可以看到,在相同视频源相同播放环境下,关闭硬件加速CPU平均负载约88%,开启硬件加速CPU平均负载24%,差别是相当明显的。 在NAS运行了Jellyfin服务端后,不仅仅可以用在Android

我的家庭影音库 Read More »

低成本监控私有云解决方案:小米摄像头+路由器+U盘

家里上一代的监控摄像头还是十几年前部署的,当时储存方案是本地microSD卡和远程FTP,限制于当时的技术,摄像头分辨率比较低,同时远程控制功能也比较基础,虽然厂家提供了DDNS动态域名解析,但是也需要家庭宽带有公网IP并同时设置了端口映射才能远程访问到。相比于现在产品,最大的欠缺是实时预警,老款做不到在第一时间觉察家中有异样。在旧设备平稳运行了十几年后,最近发现设备不工作了,电源灯不亮,拆开看到电容都鼓包了,感觉是真到了设计寿命终止的时刻了,于是着手调研更换一批新的设备。 研究了一圈目前市面上比较有名的家用监控摄像头,最终锁定在小米和萤石这两个品牌上。前者入围是由于小米在物联网家用智能设备做的确实很不错,米家生态真的非常完整且成熟;后者入围是看到萤石是海康威视旗下针对家庭用途推出的产品,信赖海康在公共安全监控领域的技术积淀。这两个品牌的产品我都亲自体验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基础功能都差不多且基本够用,对我来说比较关注手机远程控制,云存储,画面变动检测,远程报警功能,这两个品牌解决方案都能满足。我还挺关注在本地SD卡存储之余还需要云存储,主要是不太放心本地SD卡储存稳定性,以及怕在极端情况下有人闯入家中损坏摄像头,造成储存介质丢失,这样就失去了监控的意义。 两个品牌云存储费用有一些区别,小米7天滚动存储是188一年,萤石是对于活动录像139(160原价)一年,可以理解成只存储带事件的那一段,如果是全部存储价格高达了799(原价999)元。 最终我给家里大批量部署选择了小米品牌,但是原因不是上边提到的云存储价格,是因为我连188都嫌贵😂。每台设备每年188,而我至少是有4台设备,将来可能有需要还会继续增加,加一块这费用就可太高了。我想自己实现云存储这个效果,这就是我标题提到的:低成本监控私有云解决方案:小米摄像头+路由器+U盘。 经过查询以及亲自体验知道小米摄像头支持Samba协议将视频转存到局域网中的NAS服务器里,而NAS只是个代称,只要是Wifi同一个网络中支持Samba储存协议的设备都可以,最直接的就是路由器本身了。现在绝大多数的家用路由器都有USB接口,支持Samba协议将U盘设置成共享网盘。我的路由器AC86U其中的一款,在硬件设备上,把U盘插到这里,如下图。 这里有个点需要注意下,若路由器中提供了USB3.0(蓝色)和USB2.0(白色)两种接口,最好使用USB2.0,因为USB3.0会和2.4G Wifi造成干扰,影响Wifi无线连接的稳定性。一些路由器会提供一个选项,大意是降低USB3.0的干扰,原理是主动降低两者的性能,这终究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对于我们的需求,USB2.0足够了,就像我上图,U盘插到了左边白色的槽中。 在路由器设置页面,已经可以看到USB2.0高亮代表识别到挂载了一个设备,点击然后格式化一下,建议使用NTFS格式,带日志,对于文档安全性好一些。在右侧信息一栏可以看到容量用掉了多是还剩多少,在中间那个长条也是显示已用容量,如下图。 我所用的华硕路由器还可以执行健康度检查,隔一段时间可以运行一下,看看这个U盘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当设置好后,点击左边“USB相关应用”,二级菜单选择“服务器中心”,三级打开“网络共享(Samba)/云端硬盘”,在这里就可以设置Samba共享网盘的信息了。在这里建议将允许访客登入关掉,以防止知道你家Wifi后直接就可以看到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家中存放的监控视频。在下方红框内可以设置共享网盘的用户名密码,以及开放的文件夹权限了。建议新建一个文件夹而不是存在U盘根目录,然后将权限设置成读写(R/W)。 当我们设置好后,在米家应用小米摄像头设置页面,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存储设置下,NAS已经不在是灰色,变成了黑色可用状态了,点击进入输入一些基本用户名密码信息,然后选择要存到的对应文件夹,这里可以看到识别到的文件夹名字,就是我们在路由器中设置的名字。一切设置好后就可以看到小米摄像头可以正常转存视频到路由器下的U盘了,这里还有一些设置比如说视频储存时常设置,这个可以理解成滚动存储,根据自己U盘大小按需设置。上传时间间隔建议选择实时,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及时转存摄像头拍下的数据到云端。   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我们的私有云滚动存储就设置完了,在这里有两个可以优化的点,可以进一步加强储存设备的稳定性,首先是若无特别需求的话,在存储卡设置中将录制模式设定成录制移动画面,这样可以大幅降低SD卡可U盘的负担。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强烈建议将U盘换成移动硬盘,或者SSD U盘,提高硬件的可靠性。 之后可以在电脑端查看共享网盘的内容,在同一网络下的话,在Network中大概率自动就可以识别到共享网盘。注意Mac客户端需要切换一下smb登录用户名为路由器中设置的值,因为Mac默认会用自己用户名登录;Windows下的话,一些电脑可能默认没有打开smb服务,表现是网络中没自动识别共享网盘,或者点击\\192.168.50.1提示缺APP。网络上找一下教程开启一下Windows smb服务即可。 试用了一段时间,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这样设置后,相当于监控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存储了两份,一份在摄像头中的SD卡中,另外一份存储在了私有云我们U盘中,实现了双保险。在极端情况下假设不法分子进入室内后破坏掉我们的摄像头,损坏了其中的SD储存卡,那么在物理损坏摄像头前最后的视频,还会留存在我们私有云U盘中一份的,达到了和官方云服务相同的目标。并且可以同一存储空间挂多个摄像头,比如说我目前设置好了两个,一个安装在客厅,一个安装在地下室,由于在同一个网络,都二次备份到我路由器同一个U盘里,通过不同文件夹来区分。 下边说一下另一个品牌:萤石。之所以没有选择这个,是因为这个品牌不支持SMB或者FTP这两个常见较容易搭建的网络存储空间。若想搭建自己私有云远程备份,就需要用到萤石官方的电脑上位机软件,或者在NAS中运行Surveillance Station通过萤石支持的RSTP协议进行管理。这样子一下子成本就高了起来,要不就用一台24小时开机的电脑,要不就是买一个NAS。虽然我自己有NAS,但是我不愿意长期运行一个软件,这对我NAS的寿命也有影响,萤石的解决方案远不如SMB/FTP轻巧方便。但是萤石有几个功能非常实用,而这部分小米是做不到的,就像下图的“设备下线提醒”,“电话提醒服务”,“在线值守”如下图。对于家庭来说,设备下线提醒很有必要的,有时候设备由于一些原因已经离线很久了,但是用户并没有及时察觉。另外两项对于商家感觉很有必要,当出现异常情况,APP通知可能不能及时看到,但是打来一个电话这优先级还是很高的,将异常及时送达的效果也高很多。在线值守的话,更像是用AI的能力在检测一切可能出现的异常。总之感觉下来,可能也与萤石是海康产品的原因,很多的功能有很重的商用设备的味道,就比如远程管理的模式和这几个额外服务,像是一个商用摄像头的简化版拿过来民用。总之是各有各的好处和特点,如果他们俩能够相互学习借鉴一下,那就更好了。 至此小米摄像头+私有云搭建就结束了,最后放一张我的摄像头照片吧,房顶射灯不怎么用,将一个射灯电源去掉,然后将小米摄像头底座用强力双面胶粘到那个灯上,大小刚刚好,美观程度也还行,喜欢。 觉得有用的话,点赞评论告诉我一下吧。^_^

低成本监控私有云解决方案:小米摄像头+路由器+U盘 Read More »

华硕AC86U路由器改装散热

家中路由器放在弱电箱里,由于封闭环境空气不流通,芯片过热路由器经常挂掉,表象就是WiFi信号能搜到但是连不上,只能重启解决。到了夏天比较热那段时间,以及到了冬天地暖开始供热,这种现象更加频繁,非常非常地影响正常使用。网上搜索信息了解到AC86U这款路由器芯片和散热片之间是用导热垫连接的,热传导性能相对较差,芯片的热量并不能有效通过厚厚导热垫传给金属散热片。同时我的AC86U又放在密闭空间,空气对流差,更加不利于路由器芯片散热。于是我将AC86U做一定程度的改造,将导热垫换成导热铜片,并添加硅胶增强贴合性,同时去掉外壳直接将AC86U的PCB板放在弱电箱使用,从而有效缓解了芯片温度过高路由器死机问题。 首先将AC86U外壳打开,有两个螺丝需要拧下,在下图的背面红框处。 然后慢慢撬开前后壳塑料勾子,取下前壳。 PCB板正面有几个螺丝与路由器后壳固定,拆掉螺丝同时卸掉天线和螺丝,就可以拿下路由器后板,如下图PCB正反面。 拆掉导热板中间和四周的螺丝,就可以将导热板拿下了,此时可以看到芯片和导热板之间,是用厚厚的导热垫连一块的,就在这一块瓶颈,让整个AC86U散热很差。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三个导热垫换成铜片和导热硅胶,加强导热性能,就像电脑CPU散热器的一样。 准备好导热铜片和硅胶,铜片是我经过测量后在淘宝订做的,两颗小芯片用的是12mm*12mm*2mm尺寸,大芯片用的是15mm*15mm*2mm尺寸,放在那个方框里刚刚好。 先在芯片上涂上硅胶,然后将导热铜片放在芯片上,如下图。然后再在铜片上涂上硅胶,装回金属散热片。 由于我的AC86U是放在家中的弱电箱里,可以关门是个密闭空间,同时也没太多灰层,我决定不装外壳,直接裸奔使用。找了一个架子与地面隔开,减少冬天地暖的影响,还挺合适。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说效果惊艳。长期使用三颗芯片温度甚至都没有超过55°,也没再出现过死机的现象,至此AC86U散热改造就完成了,效果非常满意。 随手测了一下网速,家中宽带也很给力,500M宽带能跑满。 之后有空再记录一下出门在外连回家中内网的方案,也是挺好玩的,占坑。

华硕AC86U路由器改装散热 Read More »

对讲机信道总结

民用对讲机:公共频道,409-409.990MHz,功率低于0.5W,免执照可使用 信道 频率(MHz) 1 409.7500 2 409.7625 3 409.7750 4 409.7875 5 409.8000 6 409.8125 7 409.8250 8 409.8375 9 409.8500 10 409.8625 11. 409.8750 12 409.8875 13 409.9000 14 409.9125 15 409.9250 16 409.9375 17 409.9500 18 409.9625 19 409.9750 20 409.9875 业余电台:业余频道,430-440MHz,需要执照和操作证,常用信道划分: 信道 频率(MHz) 1 430.1375 2 430.4375 3 431.1375 4 431.4375 5

对讲机信道总结 Read More »

Linux内核升级失败原因找到

之前在这个贴子(Linux内核升级失败后回退)提到我升级内核遇到了问题,导致系统无法启动。后边又尝试了几次依旧同样的报错。最近又有了新的内核版本,现在跨版本升级,还是失败。研究好久才搞明白根本原因。原来是升级过几次后服务器/boot分区满了,所以当再次升级适合就遇到奇怪的报错。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udev 445M 0 445M 0% /dev tmpfs 98M 1.1M 97M 2% /run /dev/sda3 20G 5.8G 13G 32% / tmpfs 490M 0 490M 0% /dev/shm tmpfs 5.0M 0 5.0M 0% /run/lock tmpfs 490M 0 490M 0% /sys/fs/cgroup /dev/sda2 371M 309M 35M 91% /boot /dev/loop1 56M 56M 0 100%

Linux内核升级失败原因找到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