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9

MindManager正版化了一下

在学校邮箱过期之前将mindmanager正版化了一下。自从Windows和office正版化之后的又一个效率神器。对比发现由于消费能力的不同,多数软件在各个国家地区销售价格简直天差地别。这个软件国内正价卖七八百,打折后是五百,我还是觉得对于一个软件来说贵的不行。可是我扫了一眼这边的价格,个人标准版竟然高达410欧,简直要吓尿了。同时也对他们在教育上的投入所震惊,教师需要画思维导图教导学生所以软件免费,对于学生也是象征性的收取4.99欧的费用。这个价格对于我这种穷鬼还是能考虑的。在这里待久了不知道啥时候培养提出来了正版情怀。能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尝试用开源,比如我现在用的播放器是VLC,实在必须要用商软就说服自己以后再补钱吧。现在我的电脑只剩下adobe全家桶还没正版化,那个实在是太贵了暂时无力实现。也希望我哪一天能通过adobe的软件生产出价值,让摄影修图等自己养活器材软件等带来的巨大支出。

MindManager正版化了一下 Read More »

海外使用网易云音乐永久可行的解决方案

版权原因在海外不能正常使用网易云音乐,歌单要不是灰蒙蒙一片,要不就是直接因为GDPR而直接无法打开。我之前写过在路由器端配置的方式(https://shuspieler.com/blog/958/),这样连接这个路由器的所有设备都能能在无任何感知情况下使用网易云音乐,用户体验很棒。可是我同时有外出听歌的需求,这就诞生了这个教程,一个特别简单易行且永久可用的方法。 神器就是网易自家的UU加速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步骤简单,从应用商店搜索UU加速器然后下载。 下载完成后打开。在游戏列表里边找到网易云音乐,可能内容太多可以用搜索功能,然后点击加速。效果如下。 加速器会新建一个VPN配置,连接到国内网易云音乐最近的一台主机。由于加速服务器在国内,所以对于海外党来说就起到了解锁IP的效果。现在打开应用试一下,类似于我下边的例子,歌单已经正常,在欧洲的话也不会弹GDPR软件可以正常登陆,并且播放器来也速度超快。 同时经过我测试,在WiFi和流量切换的时候可以无缝漫游,UU加速器还是做的很不错。 对于安卓端我也测试过了,流程类似,这里有几张我的测试图。 可能所有人都会关心的问题,这个稳定不稳定,能用多久,还有收费不。 答案是永久免费,且不限有流量,因为都是网易自己家出的,如果倒闭的话估计是UU加速器和网易云音乐一起倒闭,不会出现这个方案不能用的那一天。下边几个图是我从网易UU加速器官网找的,永久免费,国服加速免费使用,我们用的网易云音乐服务器就在国内,就是属于这个范畴的。 有人会问使用这个加速器出现了一个VPN标志,会不会影响我其他软件的网速?因为相当于代理连回了国内,那我想用谷歌怎么办。 答案是不用担心,UU加速器已经想到这一点了。他们用的智能路由技术,只对所选择的应用实施代理加速,不影响其他的流量。并且网易曾诺过流量也是无限用的,就像下边的截图里边所示。 就像我图中标注,又一次验证是免费使用不限流量。并且是智能路由,只加速关键流量,不影响其他应用,同时可以多开,不如说网易云音乐的加速一直挂着,然后偶尔吃个鸡,就开两个加速进程。 我还亲自测试了一下智能加速的效果,当打开网易云音乐后,我能正常使用谷歌搜索,并且我百度IP也还在德国,打开QQ音乐依旧灰色了播放列表。说明确确实实只代理了我们用到的软件的流量。如下图。 最后说一下这个方案的优势: 首先这类回国加速的软件很多,比如我之前用过的穿梭。由于种种原因穿梭只能在国外的iOS商店下载,如果是中国的账号是搜不到这个应用的。而UU加速器可以使用在中国商店用中国账号下载。 解锁IP的同时,加速了歌曲加载速度。因为是网易自家的加速器,他们内服服务间都是有专线连接,速度超快,而且很可能加速器和网易云音乐的服务器就在一个机房。 智能路由技术,可以长期挂着不需要开启软件前再多一个加速器的步骤,开启一次一劳永逸,不影响其他应用的网速。并且玩游戏时候可以多开。 超级简单,一学就会。 网易说了,永久免费。

海外使用网易云音乐永久可行的解决方案 Read More »

学生生涯最后一门注册考试

18年的10月完成了研究生毕设答辩,意味着我完成了所有毕业所需的任务,之后各种事情拖拖拉拉到现在才着手处理毕业证事情。刚刚收到邮件说我有一门考试让我关注一下,开始以为是毕业证相关的课程顺序调整,后来仔细一看竟然是一门学分为0的学位授予仪式的时间通知。学校考试中心还挺好玩,最后毕业大Party竟然是以这种注册考试的形式通知的,也算是体验了把德国人的严谨的幽默吧,同时这一定是我硕士生涯,或者说是我研究生生涯最后的一门考试了。

学生生涯最后一门注册考试 Read More »

IPv6的普及对于GFW的影响

我中国的家中使用的是中国联通的DSL宽带,并且提供的是公网的IP。虽然价格贵一些可是服务质量确实高很多。最近我看到运营商提供了IPv6的地址,并经过测试确实网路是接通的,能够正常访问用于检测的纯v6网站。 对于互联网很敏感的我,想知道在IPv6时代,强大的XXX还能不能实时检测海量的网络IP了。所以做了一个小测试并且惊喜的发现,很多谷歌服务可以直接打开,包括Google Search,YouTube 以及Gmail。通过Google查询我的IP也能得到我正确的IPv6地址,并且通过访问历史记录也可以看到Google可以得到我正确的位置,而不是挂代理后的机房地址。 多次测试发现并不是每次都能顺利打开Google服务,很多时候也会像之前v4的时候一样会遭遇reset。我怀疑是XXX有一个动态库检测Google的IP,可是由于IPv6的地址池及其的庞大,所以新更新的地址没有在库里记录的话,就会造成通过IPv6通道可以连接到Google的服务器,从而造成被屏蔽的网址间歇性可用。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佐证我的猜想:对于google.com域名能直接打开的几率小很多,远小于Google的一些分站比如我经常用的google.de。我猜是由于XXX对于google.com检测扫描的频率以及重视程度要远大于那些分站,造成这样的现象。同时如果所有客户端都普及了IPv6,那么对于XXX之后的工作也切切实实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IPv6的普及对于GFW的影响 Read More »

社交媒体中消失的老友

和我比较熟悉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现实生活中稍微有点腼腆,可在网络世界中却很活泼。我个人反思也确实是这样,我崇尚遇到问题深入研究,独立解决,所以日常生活需要和他人合作处理事情的机会就少与别人,再加上相比于热闹的场合我更喜欢安静,以至于多数时候我都是一个人打理自己的生活。不管是工作日的忙绿,还是周末的消遣。 我喜欢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所以相比其他同学,我收到的互动也就更丰富一些。逐渐地我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不仅经常聊天的朋友会随着生活圈子的改变而改变,以及距离上的远离而疏远,相互评论点赞的频率也逐渐随之减少最后消失。朋友圈已经成了维系老朋友为数不多的几个途径,所以多数人还是愿意在举手之劳的限度下多一些与朋友的联系。这样看来上边那种现象有点意料之外,可是稍微一想却又是情理之中。随着昔日的老友生活环境的越来越不同,每个人每天关心的在乎的烦恼的厌恶的都不再一样。发表在朋友圈的内容多数是基于特定场合才能理解的信息,随着相互了解的减少,很多确实没那么容易看懂对方所要表达的心情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方不是故意不和我互动,而是对方在一切社交媒体上投入的时间都变少了。有时候依稀记得在朋友圈很活跃的一个人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想着会不会把我删除或者拉黑了,我也没发过代购投票信息啊,越想越生气还有点失落。然后我点开对方的头像看到朋友圈写着对方只展示3天的动态,还好,不是我的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这个只展示3天或者半年动态的功能,问其原因多数会说是考虑隐私,不想被心怀不轨的人了解太多自己的过往。我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生活在如今的社会每天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排除因为自身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被人怀恨在心从而搜集资料这种极端情况下,其他时间很少有人闲到翻阅一个萍水相逢人几年前的朋友圈。将这个了解一个人的曾经的通道关闭,恰恰阻止的是那些关心爱护自己,有心思深入了解自己,想找机会一起重走一遍过往的的人。对于真心在乎我们的人而不留下机会,真是有点太可惜。所以我自己的理念或者信条就比较豁达,心要向善不做恶,朋友圈不关闭,给在乎我的人一个途径。虽然我相信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哪个姑娘有兴趣翻阅我五年十年前的状态,可是人还是要心存希望,万之之后的某一天出现了呢。 另一种我观察到大量离开社交媒体的时间点是生活状态有显著改变的时候,比如恋爱了或者工作了。在一个人恋爱前,所有的时间都属于自己,生活中开心愉悦的事情喜欢发到网上来“显摆”。而当有了男女朋友后,日常生活大量的时间都是与对方在一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有了更在乎的事情,那么发表帖子这样的小事就会不值得一提。并且,之前的一切不就是为了“显摆”为了吸引他人对自己的喜欢嘛,现在任务达成了,就没必要再坚持下去了。另外一个是在从学生步入工作后,尤其是与互联网比较远的传统行业。可能是上班忙碌的原因,在这个时间点上消失了好多好多社交媒体老友。有人比喻学校是个乌托邦,承载着对于理想国最美丽的幻想。可是从学校步入社会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工作忙是一部分原因,生活的平淡没有任何值得分享的事情可能是更大的原因。如果自己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好,或多或少能够找到一些生活的小确幸。可是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很多人就在朋友圈永远走丢再也回不来了。 最后一种情况是分享场所的转变。我坚信所有人都有表达欲的,随着朋友圈慢慢成为了旁友圈,这里不再是一个分享隐私的小圈子了,所以之前活跃的用户也开始转向其他场合比如微博。多数人在微博上并不是实名,并且亲友熟人也少很多,一个本来开放的环境现在竟然成了不再怕泄露隐私的场合。也是有点搞笑的,不过这也是我更喜欢后者的原因。同时也会经常看到同样一个人,在微博和朋友圈是不太一样的两种角色,朋友圈都在发表积极向上好的一面,而微博就随便了很多,反正也没几个人认识,所以更加自在爱干嘛干嘛了。我还见到过有人喜欢用keep,在每日运动打卡的时候记录当时的心情,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希望我能够一直保持生活的激情,不要某一天也成为社交媒体沉默的那帮人。没有人能够陪伴永远,就连拥有最无私爱的父母,也不能陪伴子女走完他们的一生。对于现实生活中以及虚拟世界里走散的一波一波老友们还是有强烈的思念之情。可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迎来送往,不断有新人的陪伴来一起走下一程,对于岔路走要离别的老友微笑说再见。  

社交媒体中消失的老友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