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周浩的纪录片厚街,原本以为和他的其他作品类似,第一视角展示人间生活的不易。可是看到一半时候知道这个不完全是那样的。911事件后广州制造业不景气,很多人都选择了回家种田,其中一个打工女讲她不想种地,她就是不服气。语气不是那种义愤填膺,而是如此平淡娓娓道来。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之努力生活着。周浩在接受采访时讲到,他们打工族很苦吗?其实也未必,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确实看片子中他们的神情,他们也是在认认真真的生活,甚至心态积极向上,可能比某些所谓的富裕阶层状态都好。周浩当时总结说,厚街是他们外出务工必须要经历的,和我们要经历长大一样。生活就是这样的,充满着酸甜苦辣,这才是现实生活。
这个片子让我有很深的思考,我由于成长环境的关系,见识过社会底层的人民是多么的无望。这种发生在身边并且历历在目的情形,让我有了强烈的对于贫苦人士的共情能力,同时也有一个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的习惯:见不得别人惨。有时候明知其中可能有骗,可是还是侥幸说万一是真的需要帮助呢。当然我没有亲身经历,很多事情缺少了第一视角去体会,多多少少理解会有偏差。我也一直以来时刻都提醒着自己,不要抱着怜悯的心态去看待事情,优越感更是一丁点都要不得。虽然已经自我预防针打了这么多,可是今天看到周浩看待事情的角度还是很震撼。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打工族生活疾苦这种出发点就是错的,我们内心的阶级感就默认划分打工者是社会的底层,他们生活很辛苦,生活质量很差。其实并不因该是这样的,只是不同的分工,仅此而已。他们也是认认真真的生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并不是说单单改善底层人民的待遇,更重要的是推动不同工作领域的平等性。工厂的工人和写字楼的白领都能够很体面的生活,他们之间更没有谁高谁低之分,不能因为他们是制造业民工就像现在一样停留在底层无缘社会的精彩。虽说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没错,可是这并不代表着允许其中存在着阶级层面的差别。否者,不能够从这个角度来促进的话,怜悯优越感的存在,永远是不可能让打工者在这个世界应该收获到的劳动回报的。这个思考的角度,让我有了长时间的反思。我想想让自己对这个社会有着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哪怕是只有一点点。慢慢看来,这需要一个长期且不能松懈的过程。
共勉呐!
记录两件小事:
- 大约是2009年六月份左右,中午下午我和同学在一个公园聊天,对面是一个银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外地口音,在银行进进出出,并且在公园给各个人打电话,反反复复好久好久,几个小时。后来过来和我讲,他钱包丢了,让人给他打些钱,银行说他必须先有个卡,但是开卡需要钱。所以像我借15元钱。我给他钱后他确实去办了张卡,那个银行的卡我办过,确实是最少需要15元,其中5元卡费,10元最低预存。他后来拿着一大摞开卡的单子,以及一张新卡高兴的和我说,马上就要有朋友给他打钱过来了。后来我等了好久,好像他朋友给他的钱还没过来,我就只能回家了。虽说我的15元没拿回来,虽说我把事情讲给我妈妈听,她说我太傻了,可是我到现在也还是觉得,他真的是一分钱也没有了需要我的帮助。假如是个骗子,也不是一个合格的骗子。一下午几小时只骗到15元,还花到银行办成了卡,真是一个傻骗子。
- 大约是2010年7月,高考结束第一次尝试自己出门。去的是太原,一个人找路,一个人坐车,一个人住店,以及一个人逛街。我记得是在柳巷步行街,一个穿着校服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坐在步行街旁边,脸埋到膝盖里,前边放着一张纸写着求2元。我那时也是刚毕业,大家的校服都很相像,结合娇小的身影太像我的身边同学了。并且只要2元,应该是真的很困难吧,我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膀,给了她5元。其实当她抬起头的瞬间,我就知道我被骗了,面容出卖了她,即使是高中生,应该也不至于有30+的脸庞。不过谁不是为了口饭吃呢,2元都需要出来这种方式获取,说明她真的生活很辛苦了。